12月6日的《湖州日报》社会法制周刊头条以《让年轻的心灵充满阳光》为题,报道华体会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出新模式。全文如下:
大学校园,充满着青春;大学生们,充满着欢笑。然而,因为经济、学业、就业等种种压力,影响了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让本应充满阳光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要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必须迈过心理健康这道坎。在华体会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有一个学生心理救助急诊站——心理援助中心,在那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可以得到最细心的呵护;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疑问,可以得到最细致的解释。
大学生受困“郁闷”
大学生自杀、大学生轻生,这些新闻近年来屡见报端。事实上也确是如此,据我国教育部门提供的信息,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多。记者在与我市部分大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也发现,“郁闷”一词如今已经成为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字眼。
心理疾病怎么会入侵校园这片净土?据湖州师院一位心理老师介绍,与全国的其他高校一样,师院一些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着心理问题。大学校园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地带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家庭成员关系不和、家庭教育过于简单粗暴、家庭成员长期患病、贫穷、单亲或父母离异以及再组建家庭等,是新生入学时的主要致病因素;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考试、交友、就业压力等成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致病因素。
在采访中,这位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去年,有一位外地学生,进校后学习成绩一直落后,毕业前竟有近十门课程不几个,最低的分数仅9分。面临毕业,他最后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位老师分析说,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各地的教育水平有差距或是没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成绩和高中时差距过大,从而带来考试恐惧症、自信心下降等问题;再加上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使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也过高,就极易引发问题。
师院人文学院的杨一坚老师担任班主任多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了解。她认为,经济问题也是扼杀大学生的一个主要心理原因。在大学校园中,由于受生活压力所迫,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其他大学生。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心理疾病突出的表现形式为焦虑症、抑郁症和恐怖症。除了“三症”困扰大学生之外,如今,网络综合症也逐渐成为了大学生另一个新型心理疾病,不少大学生上网成瘾,对网络产生了过分的心理依赖,一离开网络就显得有些六神无主。
营造心灵的港湾
2004年上半年,湖州师院一名大二学生主动找到老师。谈话中,该生表现出极度否定自己、对未来感到渺茫的心态,并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老师发现后,及时将其送到医院,诊断表明该生患了抑郁性神经症,学校及时根据这一情况进行了适当处置。
这一事件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必须在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伤、自杀、伤害别人等恶性事件发生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当年下半年开学后,师院在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心理救助急症站——心理援助中心,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学生实施心理危机救助。
同时,湖州师院又探索总结了一套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专门拟订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行办法》,把预防危机作为重点,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个体进行跟踪关注,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并在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机制保障、优化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了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效机制。
新生进校后,学校为每名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并向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发出了面谈邀请信,将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记录在案,形成《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自2004年心理救助急救站建立以来,已有274名学生录入了预警库,并对其中需特殊关注的学生进行长期跟踪辅导。同时,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通过班级心理互助员、二级学院心理辅导员和校医、心理咨询师的多渠道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情况。
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学校各二级学院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互助员、学生党员、学生骨干都提供及时热情的帮助。由各二级学院成立以学生干部为负责人、同寝室同学为主的不少于3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及时了解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进行安全监护。同时,学校建立救助体系,开通全天候免费热线和网上QQ,使陷于心理危机的同学能及时得到救助。
对于贫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则通过思想疏导,在使他们得到物质帮助的同时,更多地开展心理优化教育、立志教育等心理帮助,让他们调整好心态,变压力为动力,更多地将人文关怀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求学阶段,引导他们健康成才。
富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使心理援助中心成了师院大学生的心理港湾。仅今年以来,心理援助中心就多次及时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并有效防止了一些有碍于学生生命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虽说心理援助中心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大学生自己,还是家长,对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都存有误区,不少人认为去做心理咨询的人就是神经病。因此,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使得许多大学生未能及时治疗自己的心理疾患。
师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名心理辅导老师从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得出,目前,有大学生虽然知道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但由于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病”、“不正常”,怕受到别人的歧视,因而不愿也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更不用说去做心理咨询,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位老师希望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