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晚,湖州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胡瑗研究所所长李学功教授以“从胡瑗出发,向经典致意”为题,与师生讲述了胡瑗的思想遗产及其当代价值。本场讲座是第四届胡瑗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由党委宣传部主办,胡瑗研究所承办。
祥钟淮海 秀毓苏湖
胡瑗是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胡瑗先生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对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华体会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把胡瑗“明体达用”教育思想作为校训,并以胡瑗先生名字命名了校园景点和活动,如胡瑗大讲堂、胡瑗广场等。华体会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在胡瑗文化研究上一直在努力,从未止步,也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李教授从“祥钟淮海,秀毓苏湖”这样一副对联说起了胡瑗先生的生平。胡瑗先生家中世代为官,世世清廉。“祥钟淮海”特指先人胡威的清正廉洁。在良好的家训家风中,胡瑗自小显现出不凡的天赋,七岁善属文,十三通五经,即已圣贤自期许。曾有邻居称赞他“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他的才学以及在苏州、湖州近二十年的春风化雨为他赢得了“秀毓苏湖”的美誉。
李教授还极力推崇胡瑗先生与天赋相伴的伟大抱负。“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有多高,某种意义上,足以影响甚至决定其一生的成就,”李教授劝诫在场的同学们道:“如果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一些不知名的小山坡,那么一生注定平庸;而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为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你的职业生涯一定会十分精彩,因为目标决定动力,规划决定出路。”
求职之路 教师生涯
教授接着谈到,古代求职主要是通过求学来实现的。他说,“如果人生只是停留在立志,那么等待你的四个字就叫做‘志大才疏’,想要克服它,必须跨过人生的第二道坎——吃苦。”这是胡瑗在求学求职中的重要品性。古人有“金丹换骨”的说法,金丹即为良药,服用后使人脱胎换骨。照李教授来看,这便是变化气质,即腹有诗书气自华。如同王国维先生的治学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历史告诉我们,要做大学问,非得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吃苦耐劳精神,以达到“水印千江月,云开万里天”的层次。胡瑗先生当时离家求学的时候,为了锤炼心智,拓展心胸,在泰山苦读十年不归,只要看见家书中写着“平安”二字,便投入山涧中,不再看了,可见其坚毅。胡瑗在教学中除重视书本教育外,同时还组织学生到野外、到各地游历名山大川,并把此项活动列入教程之中,做到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统一。他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有益于学者矣。"这是行万里路所迎来的丰富阅历。
李学功教授介绍道,胡瑗先生曾经想通过应试谋得一官半职,但一直名落孙山。当时的社会并不推崇儒学,又由于家庭并不富裕,他便只好以自己所学,教书谋生。在他的人生事业中,得到了范仲淹和滕宗谅的鼎力相助。胡瑗在湖州的九年时光,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并创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学”。胡瑗在生前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开创了宋代理学先河。如今,在台南孔庙中,设有先儒胡瑗先生神位,由此可以看出胡瑗先生的教育理念受益四方。
思想谭概 启迪后世
讲座结束后,在场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大一的钱晓可同学表示:“在今天李学功教授的叙述下,我越来越敬佩胡瑗。胡瑗的思想深邃,这样的文化遗产令人瞩目,在当代的价值也是不同凡响。今天,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人生目标有多高,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未来的自己站在多高的位置上。目标很重要,制定大学计划,人生计划,职业计划越早越好。”
学生记者:吕玲艳 王聪灵 黄诒燕
学生摄影:刘源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