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活动官方网:高校科学发展必须处理好五大关系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09-06-10
    2009年6月9日,活动官方网在“心得体会”栏目中,刊登华体会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商学院党总支书记沈晓阳教授理论文章,这也是华体会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科学发展在师院”主题征文活动作品。全文如下:

高校科学发展必须处理好五大关系


湖州师院商学院党总支书记 沈晓阳教授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对实现高校科学发展具有明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高校要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处理好外部竞争与内部和谐、强化特色与协调发展、以人为本与以师为本、实用导向与人文导、服务社会与引领社会等双方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最终建成 人民满意的高校。


    外部竞争与内部和谐共融 

    现在高校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尤其像湖州师院这样的后发高校,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学校要在高校之间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适当地强化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所形成的“适度”压力,使学校各单位和广大师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办学水平。在开展外部良性竞争的同时,也要促进内部的和谐。和谐也是竞争力,也是软实力,失去了和谐,最终会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要使外部竞争与内部和谐相互融通,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搭建良好的事业平台,激发广大师生的潜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提倡共赢理念,形成和谐文化,凝聚大学精神;建立关爱机制,解决师生的实际困难,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和谐环境。 


    强化特色与协调发展互动 

    特色,是大学的形象与品牌,是衡量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一所大学的标志。有特色就有优势,有优势就有实力,有实力就有发展。所以走特色兴校之路,是学校科学发展题中应有之义。在强化特色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形成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综合平衡和良性互动,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相互激发和相互融合。只有这样,才不会破坏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生态平衡,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因此,高校科学发展必须使强化特色与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做到强调特色而不单项独进,协调发展而不平均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优势、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并在高等教育新一轮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以生为本与以师为本并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于高校来说,就是要以师为本和以生为本。高校建设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教师,高校必须以师为本;但高校一切工作又是围绕培养人才这一中心任务开展的,又要以生为本。因此,高校以人为本,必须使以生为本与以师为本并重,注意分清两个层次:一是从基本权利的层次上讲,应该以每个师生为本;二是从发展方向的层次上讲,高校既不应顺从教师的自我封闭倾向,也不应助长学生的自我放任倾向,而应着眼于社会科学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对于人才的要求。即既不应单纯地以师为本,也不应单纯地以生为本,而应使以师为本和以生为本统一于以人民利益为本,即统一于培养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为归依。 


    实用导向与人文导向并举 

    当前由于整个社会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加上高校就业压力的增大,高等教育越来越体现出一种实用导向。健康的实用导向当然是必需的,缺乏实用导向,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就不可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但实用导向不能走向狭隘的实用主义,即还有满足社会精神文化的需要。因为社会大厦不仅仅是由知识和技术支撑起来的,还由精神和信念支撑,如果学校培养的人才只有知识和技能,没有精神和信念,这个社会是不可能健康发展的。因此,学校在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时,还要加强人文导向,即要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增进他们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服务社会与引领社会双行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像湖州师院这样的地方性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服务社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为地方提供科技服务、政策咨询、专题调研等;广义上是指高校的文化辐射力和精神引领力,即要担负起对社会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引导职责,能得风气之先,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要做到服务社会与引领社会齐头并进,一要使培养的人才既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二要使建设的校园文化既与社会大众文化良性互动,又高于社会大众文化,达到引领社会的目的;三要使社会服务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http://kxfz.people.com.cn/GB/135097/944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