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守正创新、奋斗有我——湖师青年在实践中助力打造“六个新湖州”(上)

来源:校团委 发布日期:2022-07-22

  “社会最需要、最欢迎有实干精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最不欢迎夸夸其谈、眼高手低的‘客里空’。”校团委在实践中组织同学们认真学习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采访实录第三十篇《习书记叮嘱我们要当实干家,不做“客里空”》。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实践团队积极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紧密围绕打造“六个新湖州”实践目标,深入实际,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学在深处、干在实处,力争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宋韵之源,湖学文化现荣光

  追溯千年历史,探寻“湖学”荣光。校团委“千年湖学”创新实践团队深入寻访胡瑗墓、博物馆等地,溯源胡瑗先生“明体达用”的治学理念,同胡瑗先生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从宋至清,在“湖学”影响下,江南儒学蔚然成风,胡瑗也成为“宋韵文化”的开创者和正脉所在。实践团队以时间为横轴,空间为纵轴,寻找一件件与胡瑗有关的小事,以小见大探寻胡瑗先生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分斋教学”、“明体达用”的教学思想,实践队员们更是依据所见所闻,编写《跨越千年的“湖学”:从993到2022》故事集,在深度挖掘“湖学”价值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

  实践队员们通过与历史对话,讲好湖州故事、传播湖州声音、展示湖州形象。团队学生负责人詹博文同学表示:“湖学自北宋始,跨越千年,其学术精神和文化品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阐扬。我们要深度发掘湖学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实践价值,推动湖学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匠心隽永,“非遗”羽扇再振兴

  吴兴团扇名天下,诸葛王睢不倚罗。艺术学院“悠悠羽毛扇,助力文化兴”实践团前往湖州方志馆、人文馆和天工羽毛扇有限公司,了解羽毛扇设计过程和制作方式,经过一周的浸染,队员们通过观、听、触以及亲身体验制作,零距离感受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体会湖州羽扇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与智慧。

  从历经战火洗礼到羽毛扇厂濒临倒闭,再到政府对羽毛扇的重新保护,一代代羽毛扇工匠始终秉持匠心,使羽扇文化经受住了现代市场的考验得以传承。师傅们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工艺的继承上,更体现在对产品的创新上,湖州天工羽毛扇传承人殷根毛将传统羽扇制作和现代美学结合,开发的新型桃形扇成为文创市场新宠,新型绒折扇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他告诉队员,“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把把羽毛扇一定会再度扇起一阵清风。”

  实践队员邬佳妮深有感触:“在挖掘湖州当地羽毛扇文化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传统手艺的匠心之处,感受到了湖州非遗的魅力所在。如今的羽扇,不仅是降暑工具,更是文化艺术品,希望他们被更多年轻人了解、喜欢,传承和振兴羽扇文化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接下去会通过互联网去弘扬和传播,助力羽扇文化振兴!”

低碳走心,新型能源耀太湖

  推动能源转型、开发绿色低碳清洁能源一直是理学院“‘光’耀太湖,‘电’亮未来”团队的目标,团队积极响应省党代会报告提出的“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精神要求,在这个暑期结合“挑战杯”项目筹备开展了以新型能源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能量存储与转换重点实验室中,开展相关光能实验研究,尝试运用光催化原理更加高效地利用光能,从而达到净化污染物、物质合成和转化的目的。

  研究越深入越觉得专业知识不够用,实践团成员们在导师吴璠副教授的带领下来到天能新能源(湖州)有限公司,深入生产车间了解锂电池的制造和组装过程。“通过到天能参观学习,我们进一步开拓了新能源研发前沿技术的眼界,最关键的是把实验室研究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还有很多问题要考虑以及很多工作要做,所以多到企业来学习参与对完善我们团队的研究思路也有很大的帮助。”实践团负责人吴欣怡表示。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勇当绿色低碳发展的探路者,湖师理工青年正努力在路上。

盛世霓裳,湖丝旗袍绽“新”韵

  诗意为媒,用旗袍诠释东方美、江南韵。校团委“寻味湖丝旗袍韵 解码人文新湖州”实践团融合当下新媒体优势,以拍摄短剧的形式将丝绸文化遗产与中华传统服饰相结合,摸索东方时尚的脉络,寻找独特的东方韵味。

  团队在剧情拍摄前,前后多次来到钱山漾遗址、文化交流中心、南浔缉里等地学习调研,最终着眼于湖州蚕桑丝织文化,讲述了在多元文化熏陶后的“少年”重拾初心,决心发扬家乡的传统丝绸旗袍文化的故事,通过短片表达勇立潮头的青年一代经过尝试、挑战、失败、重振,把丝绸、旗袍等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湖城古韵文化与当代生活、现代工艺相结合,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很难想象有这样一种服饰,只有我们中国的女性穿上才最能展现其风韵,在细雨霏霏中,狭窄的古镇小巷里,一位穿着丝绸旗袍、撑着花布伞女孩,回头间那一抹笑靥在刹那间成为水乡永恒的风景。”团队成员李佳逸不禁发出感慨。旗袍的美并不是简单的服饰之美,更是展示中华民族女性贤淑、典雅、温润、清丽的气质与韵味的载体,这里有对历史的感悟,也有现实的抒发,只有通过身体力行、体感心悟,才能感受到其中诗意满携、文化满溢。“我们通过创作展示湖州传统丝绸文化,再通过丝绸旗袍文化进一步展示江南水乡之美,以此向世界宣传湖州方方面面的文化之美、文明之美。”李佳逸进一步补充道。

开发文创,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为深入了解蚕丝绸文化背后的故事,艺术学院“蚕缘湖丝”实践团专门前往南浔古镇辑里湖丝馆拜访“辑里湖丝”的非遗传承人顾明琪老师,从顾老师的讲述中学习了“蚕缘湖丝”的前世今生。“蚕丝绸文化有灿烂的过去,也应该更好地走向未来。想要历史文化活起来,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用起来,开发蚕丝绸文创产品,是使非遗‘活起来’的可行之举。”团队成员麻诗晨说道,“顾老师对于如何使蚕丝绸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独到见解,打开了我们的设计思路。”

  让蚕丝绸传统文化跨越数千年的时光长河,融入当代年轻人的时尚潮流,在现代绽放出璀璨光芒,这是实践队的美好梦想。这支以视觉传达、服装设计、环境设计为主的团队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激活湖州传统文化生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团队负责人王可儿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把实践中了解到的故事元素转化为个性化、场景化的文创产品,希望湖州4700多年历史的蚕丝绸文化能以一个年轻态的新面貌走到日常生活中和寻常百姓家,使这一古老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新的魅力和活力。”这支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团队正以实际行动擦亮湖州“丝绸之府”的金名片。

  历史长河不息,时代考卷常新。在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团队背后,是年轻一代实干之风、争先之志、先行之势的体现。湖师青年把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与“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扛起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使命担当,不断从历史底蕴中汲取着走向未来的智慧和力量。

通讯员:康宇茜、王紫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