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为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贡献高校力量(图)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2-09-26

  近日,由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主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杂志刊登华体会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金佩华谈如何贯彻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的署名文章《为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贡献高校力量》,全文如下:

为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贡献高校力量

华体会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金佩华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把“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作为“十个着力”主要任务之一,并赋予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新目标新定位,体现了省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湖州的政治要求、现实考量和殷切期望。作为扎根于浙北湖州的一所本科高校,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党代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省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上来,扛起责任、勇担使命,努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作出新贡献。

  一、固本强基,打造政治生态最优高校

  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健全完善党对学校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构建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体系。牢固树立大抓院(系)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把好“八关”、提升“八力”(“把好政治方向关,提升政治领导力”“把好议事决策关,提升发展推动力”“把好学习教育关,提升思想引领力”“把好支部建设关,提升支部战斗力”“把好党员发展关,提升党员向心力”“把好人才引育关,提升组织凝聚力”“把好群团领导关,提升部门号召力”“把好述职考评关,提升党建制度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优势,打造最优政治生态。聚力推进“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打造十大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形成一批更具标志性、辨识度的湖师党建金名片。持续深化基层党建“双创”工作,深入推进“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在已有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省、部“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和成效拓展。

  系统重塑学术型干部队伍。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把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锻造“维护力强、引领力强、担当力强、服务力强、廉洁力强”的领导班子和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年轻干部培养,把握好年轻干部的“最佳起用期”,开展学术型优秀年轻干部遴选和培养,建立健全促进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制度措施,让更多年轻干部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不断优化人才生态和学术生态。健全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加大干部教育培训、轮岗交流和挂职锻炼力度,推动干部不断拓宽视野、丰富工作经验、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常态化关心关爱干部机制,强化“两个担当”良性互动。

  纵深推进“清廉校园”建设。以提升巡视巡察成果运用实效度、强化“三不”一体推进融合度、细化“清廉校园”建设颗粒度为重点,努力打造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整合运用监督力量,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确保权力不被滥用。扎实做好巡视整改,有序推进校内巡察,做实巡视巡察“后半篇文章”,以巡视巡察整改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统领力、监管力和战斗力。坚持严的主基调,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于一体,持续深化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健全完善党委牵头主抓、纪委监督推动、部门具体落实、全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清廉校园”建设在二级单位的延伸拓展,发挥廉洁文化教育引导浸润激励作用,让敬廉尚清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坚持人民至上,学生为本、学者为重,切实发挥高校矛调中心在帮助师生解决困难中的前置作用。

  二、深耕“两山”,助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

  持续放大区位优势。浙江是全国首个生态省,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生态+”绿色发展的先行地和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等重要指示精神,发挥高校的学科资源和智力优势,主动将“两山”理念融入学校办学方方面面,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实践,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有力的实践探索。

  全面践行“两山”理念。学校党委将“两山”理念全面系统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打造“两山”理念融入思政课的“四融入一支撑”教育模式,即以内容融入、方法融入、主体融入、载体融入和“互联网+”等为支撑,强化“两山”理念进课堂、进实践、进头脑,引导师生在学思感悟中成为“两山”理念的坚定践行者、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者、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今后,学校将着力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拓展思政教学实践基地、加强科研反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入手,通过把优秀校外人员纳入教学体系、团队实践教育基地蹲点调研、编写实践教学校本教材、录制“‘两山’理念与浙江实践”微课、建设安吉余村思政研学基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有效措施,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讲好“两山”故事,提升“两山”理念育人质量。

  升级打造高端智库。2019年12月,学校“两山”理念研究院获批省新型高校智库。近年来,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锚定“两山”理念理论创新的“思想库”、咨询服务的“智囊团”和人才培养的“新高地”,逐步做大做强研究院。今年8月15日,学校主办首届“两山”理念湖州论坛,以平行主题论坛形式纳入中国科协和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联合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等单位组建高水平“两山”智库联盟,开展协同创新研究,推动国际化合作。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维转化系列课题研究,拓展建设“共同富裕乡村基本单元建设示范基地”。深化与安吉县的合作,出版年度发展报告,助力安吉县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

  三、明体达用,弘扬百年师范教育传统

  改革创新培养路径。师范教育作为学校最亮的底色,必须坚定不移坚守和弘扬。持续推进“校地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中小学共建教师发展学校,聘请优秀中小学教师全程参与师范生培养,通过拜师学教、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和教育实习四年一贯的实践教学设计,构建“角色体验提前化”“技能训练全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成立基础教育集团,派驻教师赴中小学挂职,出台系列教师教育队伍建设校地合作协同培养计划,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基础教育业界及省内外高校的互动合作,完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机制。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紧盯师范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和弱项,以服务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为导向,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小教定向、学前专科师资培养等。

  持续完善融通机制。推进学科专业互相贯通,出台《专业负责人管理办法》,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研成果丰富、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担任专业负责人。成立“教师教育课程中心”,为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和课程建设赋能。加强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实现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共同发展新格局。创立书院制教师培养模式,实施“名典研读、名师导航、名文品鉴、名校研习、名赛引领”的“五名”培养工程,提升教师基本素养。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卓越教师学习与发展平台,打造以“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为代表的学历教育品牌。

  着力打造“湖师”特色。深入挖掘以江南文化为底色,以“湖学”为核心的师范传统,传承和创新“明体达用”校训,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创造性汲取立德树人资源,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培养“四有”好老师。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教育,开设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核心课和选修课,面向师范类学生开设“‘两山’面对面”“国学智慧和君子人格修养”“唐诗研究”等课程,成立国学社、弘礼社等学生社团,举办师范生文化艺术节,把“明体达用”教育思想贯穿到师范生教育教学全过程。

  四、扎根湖州,打造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

  全面参与“六个新湖州”建设。认真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要求,以奋进姿态推动各项工作在学校落地生根,踊跃投身“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强化使命引领,深化市校合作,在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为“六个新湖州”建设多作贡献。出台融入新时代文化湖州建设实施方案,围绕新时代文化湖州建设的十二项工程,在理论研究、文化服务、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领域加深校地合作,着力打造湖州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板块和学术高地。

  构筑区域人才高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华体会app官网(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和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推进人才强校首位战略,全力打好“引用留育”组合拳。建立市校企协同引才机制,围绕湖州产业发展,发挥地方高校优势,用足地方引才政策红利,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助推人才强市创新强市建设。通过打好职称、分配、考核等组合拳,优化人才“全周期”服务等举措,全流程营造最优人才生态,持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技术转移中心,组建科技服务团队,深入开展新生代企业家“双进双强”活动,继续实施百名博士结对百名新生代企业家的“双百计划”。做好首批省级重点建设产业学院“先进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设。做好与浙江振兴阿祥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国能科技、天能新能源(湖州)、久兴材料学院、水务大脑联合实验室、ICT学院、湖州长三角智慧交通研究院等一批校企合作项目,持续为校企、校地合作注入新动能。

  完善校地合作机制。以高水平打造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全方位推进服务地方工作,实现市校同频共振。学校与湖州市全部区县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建立区县技术转移中心,打造优秀服务团队,推动构建职能处室牵头、技术转移中心牵线、服务团队联系产业、教师挂职企业的“四位一体”服务地方工作格局。发挥以校引校作用,推动17所高校组成的“环太湖高校联盟”,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校领导走访区县行动,明确服务区县重点项目清单,持续深化校地合作。